top of page

評引力邊緣

  • Writer: Marco Mak
    Marco Mak
  • Mar 24, 2014
  • 3 min read

踏出電影院良久,於洗手間放下重擔之時,我仍能感覺到這齣電影的震撼。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,我已經對電腦特技熟視無睹。無論是太空碎片迎面飛來的鏡頭,或是太空梭大爆炸的場面,我都見識過了。但是這次這太空災難片最震撼人心的是其背後的主題。


引力邊緣原名為Gravity, 也可譯作地心吸力。故事講述主角太空人懷恩史東(珊迪娜布洛 Sandra Bullock飾演)與太空人老手默特高禾斯基(佐治古尼 George Clooney飾)參與一項維修哈勃望遠鏡的任務。在任務期間,大量太空碎片以超高速擊毀他們的太空梭。懷恩與默特因此被拋出太空飄浮。其後的故事講述他們如何努力自救,逃出險境。


這或許聽似一般的荷里活太空歷險故事,宣傳英雄主義。然而,這電影所帶出的主題卻是迴然不同。墨西哥裔導演艾方索柯朗 (Alfonso Cuaron) 以巧妙的手法,在一部充滿電腦特技的電影,插入一些帶象徵意義的畫面及橋段,帶出本片背後隱晦的主題。


當懷恩被拋到太空外, 她因其「慣性」(inertia),一直旋轉至太空深處。在科學上,慣性是物體抵抗其運動狀態被改變的性質。對於懷恩來說, 慣性也許並非只是一個科學概念。在電影裡,她在地球的生活亦充滿「慣性」。懷恩在喪女後一蹶不振,每天在她女兒學校外流連,抓住傷痛,走不出陰霾,終日困於她的慣性中。


一直旋轉的懷恩必須突破她的慣性,才能自救。但是當一些災難突然來臨時,的確會令人膽顫心驚。即使身穿推進器的默特嘗試救懷恩時,懷恩只能慌張大叫,未能告知默特她的方位。不只是懷恩, 其實我們亦有我們的「慣性」。我們或許懶惰,或許固執。當逆境到來時,我們被困於「慣性」,不懂求救,以為獨自面對就能脫離險境。然而,我們其實可能只是一直墮進黑暗的深淵去。


只有身穿推進器的默特,才能把漂浮的我們抓回正軌。


除了求救,我們亦要懂得放手。懷恩與默特在電影中段面臨一個生死關頭。懷恩必須放手才能生存。默特一直叫:「你得放手!」("You gotta let go!")這也許是懷恩的當頭棒喝。幾經掙扎,她放手了。她放開了傷痛,也放開了無法主宰的現實,選擇求生。雖然這是困難的,她必須面對新的環境,但是她後來也能逃到太空站。導演艾方索更安排了一個懷恩在太空艙漂浮姿勢像胚胎的鏡頭,寓意她得到重生。


生活上,放手雖難,但退一步,海闊天空。


擺脫了「慣性」後, 可別因此以為逆境就此離開!我們的舊問題會好像太空碎片一樣不斷環繞地球,飛回懷恩的位置攻擊她。每次懷恩面對這些衝擊, 她都努力面對,尋求突破。可惜,在電影尾段,她又墮回她的「慣性」,欲選擇自殺放棄,但幸好她記得默特的一句話:「如果我們成功脫險,我們就有一個很棒的故事說給孫兒聽。」("If we get out alive today, it will be hella a story to tell our grand children."),重拾希望,相信否極泰來。因此,我們如欲取得最後勝利,我們的心志就必須革故鼎新,擺脫慣性的纏繞,保持樂觀,擊破難關。


也許導演艾方索也是抱持這種心態,最終取得勝利,贏了個奧斯卡獎回來。


(This movie review on Gravity is in Chinese only)

Commenti


© 2025 Marco Mak

Man vs Europe

© Marco Mak
  • LinkedIn - Black Circle
bottom of page